|
楼主 |
发表于 2011-1-10 11:35
|
显示全部楼层
CREO的设计理念(PTC的闪电小子 第二弹)
终于抽出时间来阐述一下CREO的设计理念。上篇博文讲到“直观建模和参数建模的融合”并不是CREO产生的唯一条件。那还有什么原因呢?那我们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吧?
MCAD软件真的已经足够成熟了吗?
PTC的CEO Jim Helpmann如示阐述:
现实生活中的CAD软件很难让人变得兴奋。从1985年Sam Geisberg(PTC的创始人,第一款商业版的参数建模工具的主要贡献者)开创PRO/E软件以来。之后市场上的CAD软件每次新版本的发布要么是在UI上有所提升,要么是一些外围模块的增加。假如我们认为MCAD已经发展到一个尽头的话,请诸君想想三个问题:使用性能,交互性,大装配管理。
实际上对一个普通的用户来说,使用SolidWorks,Inventor,Pro/E还是比较难上手的。当我想起易用性。这会让我想起微软的viso和google的sketchup;我还会想起一些程序,你下载下来,30分钟后,你就可以展示出你的设计…….
从Jim的话里,可以看出他眼中的MCAD市场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成熟。CREO的出现也是PTC对这些未解决的问题的一个回应。虽然CREO的第一个版本可能并不能将这些问题都完全解决。但这显示出PTC的CREO将摆脱之前PRO/E纯粹功能修补的发展轨迹。正如PLM专家OLEG评论:
我想PTC展示出对市场和客户非常好的了解。他们计划推出一些列方案来回应至今没解决的问题。正确认识问题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成功了一半了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http://beyondplm.com/2010/10/29/ptc-creo-anything-possible/
看到这里的话,我们可以基本了解CREO推出的内动力便是解决这些问题。实际上PRO/E在这些方面做的都不够理想,虽然高层意识到这些问题了。看过前篇BLOG的人,可以看到我与一位博友的评论RO/E的易用性差强人意,似乎内部没有专业的UI设计人员。谈到数据交互性,这个并不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。CREO首先的任务应该先解决CREO平台本身的数据交换性(PRO/E,CoCreator,ProductView的整合数据)。后期的话,就是第三方数据的交互。说实话,从狭义的观点来看第三方数据交互的话,的确是个伪命题。各家公司并不愿意直接公开自己数据格式的信息给对方。我们看到的转换接口很多都是由某个指定的合作伙伴提供。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转化的精度不是很理想。不过PTC打算开放common data model(PTC creo架构的一部分,用于扩展功能的整合) 给合作伙伴。或许众多合作伙伴能提供出一些比较好的数据交换功能。关于这点,官方放出的消息比较少,有待今后深入挖掘这部分的信息。当然从广义上来了解数据交互性的话,PTC还是有其一些特定的解决方案。比如productview可以将第三方设计数据转化成PV格式的轻量化数据,然后利用productview的功能做后续的装配和仿真。另外PTC有一个基于上下文的异构数据设计方案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PRO/E数据和NX/CATIA数据之间可以建立一个接口,然后PRO/E可以通过接口来参照NX数据做详细设计。最后呈现在PDM系统里面的便是多个CAD原数据(而不是中性格式的数据),当然接口有变化的话,这些CAD数据也会自动地做出相应的变更。除了以上两点,CREO平台的直接建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持编辑几乎所有3D数据。因为直接建模本身对历史记录(模型树)并不关心,但是它可以直接驱动实体几何的修改。
最后从两点来谈谈大装配管理的问题。一,PRO/E令人头痛的大装配性能:相信大家都了解上万个零件的装配对CAD软件的确是个考验。而PRO/E因为没有采取完全轻量化的技术,导致其性能不近人意。(业界的标准做法是系统自动装载轻量化的装配数据,当用户需要修改每个具体部件的时候,相对应的模型会被装载进内存),CREO的发布会上并没有详细阐明这方面的信息 二,大装配的配置管理:产品的配置与设计的关系是企业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。尤其是对一些多品种,少批量生产的企业。如何管理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关系就变的尤为重要。这次PTC推出的直观的产品的装配配置器可以实现BOM驱动CAD设计。也就我们通常说的先创作出BOM,然后将BOM发布到CAD系统里面做top-down设计。
CREO的设计理念
谈到CREO的设计理念的话,PTC从“广义用户”的角度来阐述了4个APP层面上的应用。这里讲的4个层面并不是说“4种不同的程序”,而是说从4个维度上来解决产品生命周期中“产品设计”遇到的问题。限于篇幅的原因,这篇博客先从AnyRole进行阐述。后三个维度将在下一篇博客继续探讨。
1.AnyRole APPs™ 应用
在恰当的时间向正确的用户提供合适的工具,使组织中的所有人都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。最终结果:激发新思路、创造力以及个人效率。
2. AnyMode Modeling™ 建模
提 供业内唯一真正的多范型设计平台,使用户能够采用二维、三维直接或三维参数等方式进行设计。在某一个模式下创建的数据能在任何其它模式中访问和重用,每个用户可以在所选择的模式中使用自己或他人的数据。此外,Creo的AnyMode建模将让用户在模式之间进行无缝切换,而不丢失信息或设计思路,从而提高团队效率。
3. AnyData Adoption™ 采用
用户能够统一使用任何CAD系统生成的数据,从而实现多CAD设计的效率和价值。参与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每一个人,都能够获取并重用Creo产品设计应用软件所创建的重要信息。此外,Creo将提高原有系统数据的重用率,降低了技术锁定所需的高昂转换成本。
4. AnyBOM Assembly™ 装配
为团队提供所需的能力和可扩展性,以创建、验证和重用高度可配置产品的信息。利用BOM驱动组件以及与PTC Windchill® PLM软件的紧密集成,用户将开启并达到团队乃至企业前所未有过的效率和价值水平。
1. AnyRole APPs™ 应用
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谓“广义用户”的概念。这里面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“MCAD用户:设计人员和产品工程师”。传统的用户是经过长期培训和富有经验的CAD操作人员,这是由于传统的MCAD(参数设计软件)相对而言是比较难于上手,并且有很多抽象的理念在里面。这便是障碍“广义用户”(产品经理,FEA分析员,现场工程师等)使用MCAD的主要原因。当然有读者就会问了,那为啥以前都没有人抱怨呢?也许对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,面对面交流做设计变更是非常有效的。这种情况下当然没有让“广义用户”去使用MCAD的必要了。但问题是当今制造业的业态是离散式的,分布式的。这就造成面对面交流的困难。当然利用PLM/PDM的流程管理,产品开发人员可以顺利地进行协同设计。但对“广义用户”来说,传统的MCAD软件的确不是个好选择。
那什么软件是适合的?上图已经列出了不同用户需要的运用程序。基于这个思路,CREO平台将改变传统的交付方式,它将根据用户的角色裁制出特定的运用程序。比如说你是负责概念设计/工业设计,最后交付到你手中的就剔除传统的PRO/E的功能,仅仅保留概念设计及渲染功能的运用程序。换个角色,比如拿”分析工程师”来说,他的程序包括快速修改的直接建模功能和FEA功能。按照这种逻辑,大家可以看到CREO将大块的程序切割成若干特定的程序。当然这些程序有统一的界面,有相应的数据交互性(common data model)来支撑。这里面的三大模块elements/parametric(原来的PRO/E),element/direct(原来的COCREATE),element/view(原来的productview)是支撑所有运用程序的核心模块。
当然随着PTC将common data model开放给合作伙伴,将会有更多apps加入CREO平台。也许大家看到这里,会有点似曾相见的感觉。对的!至少这让我想到了苹果的apps store.当然PTC并没有表示将运营apps store ,但这种做法对用户来说是利好的消息。因为会有很多的扩展包出现在CREO平台上。看到这里,各位看官也许对如何实现“AnyRole”很感兴趣。限于篇幅的原因,我打算在下篇博客进行讨论。如果有任何问题,请积极回帖!这能推动我下一篇博文的创作。
最后我想附上PLM专家Chad Jackson对AnyRole Model 的阐述( http://www.engineering-matters.com/?p=1484)
模块化架构驱动AnyRole设计:PTC正在打破即有的软件交付方式,像Pro/ENGINEER Cocreate 和ProductView将被重新分割打包成不同模块。他们被称为apps,这些apps为特定的工作而设计。这里面的每个apps都可以单独运行。
特定角色的Creo Apps:我认为CREO平台里面并没有突破性的新技术。但我相信为特定工作提供特定的apps的方式的确很特别。下面的两篇博文Who builds 3D models? Engineers? Designers? Drafters? 和The Subtle Distinction Between Designing and Documenting Products,让我坚信不同参与者应该有适合于他们自己的运用程序。我想这才是CREO真正的价值所在。我将会继续追踪CREO的消息,来发掘它隐含的意义。
是不是每个AnyRole Apps 都能够很好的被设计出来?(程序的大小和范围):我并不认为PTC已经把这些得体的Apps全设计出来了。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:我相信客户很乐意购买一些预配置的打包软件,但这些预配置的组合是最佳的吗?我可以想象的出,客户会基于某种基本需求去购买某个App,但随后发现必须得搭配其他各种功能的软件使用。造成了从这个软件切换到那个软件,只为了某个特定功能....时间会证明一起。 |
|